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一商网 > 旅游>正文

临武石龙 天下奇观

一商网 时间:2015-07-14 15:31:58 来源:

 

  图一:白石龙

  湖南省临武县花塘乡石门村是个古村落,村子的后面是座不大不小的野山,山脚下有个隧道一样对穿的高敞溶洞,一条小路牵着一条小溪穿洞而过,这边是村子,那边是水田。这环境,很象《桃花源记》里渔夫进“山口”时的描写。当地人把这洞子叫做“石门”,村子也就称为了“石门村”。这是个蒋姓的村子。

  对山下的“石门”,村民们是不当回事的,他们看重的是山上一个更大的溶洞。那洞子里长满了奇形怪状的钟乳石,有巨大的洞厅,有不知流到何处的暗河,更奇的是里面有一条大白龙,还有一股“龙气”一年到头飘荡在洞中。这个洞就叫做了“龙洞”,这座山称为“后龙山”。

  说是说洞里有大白龙,但是,没有几个人真正地看到过,那地方太深、进去太难。

  龙洞是什么朝代发现的,没有史料可以考证,但可确定的是,明朝嘉靖年间的《临武县志》里已经有了记载,这个记载一直沿用到清朝:“龙洞:在县北二十里,石潭中有石龙,约一丈余,鳞爪俱备,唯首潜入潭水中;洞势深黑一里许,以火烛之则可入;洞口时有烟雾结聚,盖龙气也,为临武八景之一,曰‘龙洞烟云’。”

  400年前,“中华游圣”徐霞客在50岁时“楚游”期间探临武龙洞,记下龙洞有史以来(至今仍是)最详细、最完整的龙洞考察记录,长达900余字:“穿隙而入,连入石门数重……北逾石限穿隘而入,即下石池中。其水澄澈不流,两崖俱穹壁列柱,而石脚汇水不漏,池中水深三四尺……水底白石龙一条,首顶横脊而尾拖池之中,鳞甲宛然。挨崖侧又前两三步,有圆石大如斗,萼插水中,不出水者亦尺许,是为宝珠,紧傍龙侧,真睡龙颔下物也。珠之旁,又有一圆石大倍于珠,而中凹如臼,面与水平,色与珠共,是为珠盘。然与珠并列,未尝盛珠也……至洞回望洼洞外层,氤氲窈窕……”。

  徐霞客把临武龙洞赞为“足压倒众奇”,叹为“异境”,评为楚南最好的溶洞。

  临武龙洞虽然被官府写进志书里,被徐霞客写进游记里,但毕竟偏居一隅,交通不便,不被外人所知,几百年间,除偶尔有本县的文人或官员钻进洞里看看,出来做一首诗,长年就沉默在“后龙山”里。

  图二:龙洞烟云

  1991年,当地村民对龙洞进行旅游开发,虽然打通了了游览路线,但对洞内景观破坏严重,终因龙洞不为外人所知,来的全是当地游客,3-5年后客源枯竭,龙洞带着一些伤痕复归“后龙山”的寂寞中。

  2010年,徐霞客故乡的“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”组织一个20多人考察团,寻着徐霞客的足迹专程来考察,因环境恶劣、条件简陋,龙洞并没有引起徐学研究者们的激动,考察过后几无相关宣传推介文章见诸报刊。

  2013年,湖南《潇湘晨报》记者经退休文物专家谢武经的推荐,前往临武对龙洞进行调查,因破坏性“开发”,也是“扫兴而归”。

  今年2月初,中央电视台-10《地理中国》栏目来郴州调查,谢老热情地推介了临武龙洞。6月中旬,摄制组如约到临武对龙洞进行老家和拍摄。

  这是一个大规模、多专业的团队,除摄制组外,尚有文物专家、地质顾问、地方史学者、摄影家,及县里宣传部、政协、县报等部门的干部。当然,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徐霞客所称“石门蒋氏”的后人。而笔者权充徐学研究者。

  我们从后龙山下“石门”左侧的小径上山,穿过一片竹林,是简易的石磴梯,顺路上爬,当冒微汗喘粗气时,眼前一亮,是片山间小小坪地,废弃的两间小砖屋后即是洞门,洞前装着新的铁栅栏。

  洞口因放炮炸过,有足够的空间,算一个外洞或前厅的意思。果然有的云雾从里洞飘出,似一条薄纱悬浮在半空中,这就是《志》上所说的“龙气”或“龙洞烟云”,徐霞客所说的“氤氲窈窕”。

  向洞里看钟乳石柱,仍能看出徐霞客描述的“百柱千门、回环成洞”的气势,可以想象,若没有破坏,形势何等壮观惊人。

  我们不用火烛火把,按亮头顶的高光灯,从石门下进入黑暗的里洞。时蹲时伸,时上时下,曲曲折折,下一陡崖,来到一处宽阔高敞的洞厅。人们弄好充气筏子后,摄制组记者和地质顾问沿小河拍摄两壁的石幔,我们则向四周观察各种神奇的石乳石笋石柱之类。

  拍摄告一段落,转战龙池,大体是往洞口的方向,向右钻过一个十分狭窄的洞门,徐霞客探洞时这里是个处“岩隙”,已经被凿宽了一点。过一个小洞室,陡坡下就是龙池。笔者观察,这是个平顶的洞室,正合适称为“龙宫”。

  临武石龙是“卧龙”,也是“潜龙”,徐霞客称为“睡龙”。龙头靠着崖壁,静静的卧在透明的水下,那么安静、平和、温顺,却不失威严。在摄像的强光灯照耀下,满身的龙鳞熠熠生辉,好象可以一片片地揭下来。龙身很粗大,脊背上可以放心的走人。但龙脊却有些发黄,不能说“白龙”了。石龙变色,应该与洞里用了炸药、或者人的活动、或者水质恶化有关。村民老蒋说,还有“龙爪”,趴在水里了,看不太清楚。至于龙尾,就用不着找了,古人言“神龙见首不见尾”。龙珠形状也说得上肖似。若说珠盘,却嫌高了,但以中间这个奇巧的圆窝,确实是盛珠之器,能不能说是“珠尊”呢?

  身处这种奇幻的环境、神秘的氛围中,看着眼前难以置信的景色,一时里,笔者只想得起一个词:“活龙活现”。若说“鬼斧神工”、“巧夺天工”之类,都有匠气,失了真形。谢老极力推崇临武石龙是“中国龙”的原形,确实是有道理的。

  依笔者的观察和理解,临武龙洞的奇特,倒不在于“百柱千门”的钟乳石,也不在“芝田崆峒”的大洞厅——许多溶洞,如网传的“中国十大奇洞”也有这类景色;龙洞的惊人之处,在于独特、独有的“龙洞二绝”:活生生的“石龙”,经久不散的“龙气”。

  图三:考察团队(摄于石门村,作者为前排居中)

  国内名为“龙洞、龙山、龙宫、龙门、龙潭、龙泉……”之类的地方到处都有,细细看,大多有其“名”无其“形”,只因为“龙崇拜”,图个好名字而已。有名又有形的也有,却是出于模糊的印象、想象的轮廓,真要认出“龙”来,还需要指点、介绍、解释。就如同我们去游山看洞,那些景点导游不说出来,你是认不出的。

  象临武石龙,逼真得就象人为雕塑的、“活龙活现”一条龙,就目前国内的发现来说,可能是绝无仅有,堪称“全国唯一”。不仅是一条“龙”,还有龙宫、龙池、龙珠、珠尊,还有龙气,又是潜在水里……以如此完整、集中的“龙图腾”的要素,也算得“全国之最”了。

  国内还有“中华第一龙”的美赞,不过,都是文物,玉雕、铜铸、蚌塑之类。称为“第一”,是因为年代久远,6000年、8000年。临武石龙有多少年呢?笔者请教摄制组的地质顾问蓝工,蓝工说:根据当地海洋变陆地的演化进程,石龙成形约有近亿年的时间。近亿年,那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时空。笔者猜测,可能属于“钙华”现象,与四川黄龙风景区的钙华池同类,只是历时更长久,造形更奇巧。

  这就是临武石龙。套用徐霞客的造句方法来评说:目前所知之“龙”,有其名者,无其形;有其形者,无其真;有其真者,无其全;有其全者,无其久。

  临武石龙,是天地造化的精华,说“天下第一”,应不为过。(撰文/马核  摄影/周开发)

  来源:http://travel.go.qq.com/v2/ap/articleIndex/id/356.html 

版权声明: 凡本网注明:来源:xxx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尽快处理,谢谢合作。